战国时的重要典籍《吕氏春秋》:“得十剑,不如得一欧冶”,欧冶即欧冶子。意思是说,得到十把好剑不如得到一位善于铸剑的欧冶子。这是古代文献中有关欧冶子最早的记载,可见欧冶子的高超铸剑技艺,在当时已经闻名天下。东汉时有一部《越绝书》,记载春秋时吴、越两国史地人物以及吴越交战等史实,被称为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历史文献。《越绝书》中有关于欧冶子铸龙渊剑的记载:“欧冶子、干将凿茨山,泄其溪、取铁英、做剑三枚:一曰龙渊,二曰泰阿,三曰工布。”欧冶子铸龙渊剑的“山茨”在何处?古代的一些文献记载说明,欧冶子是在龙泉铸龙渊剑的。北宋的地理志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:“龙泉县(南)五里,水可用来淬剑,昔人就水淬之,剑化龙去,剑名龙泉。”    
 
      北宋咸平初年(998),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杨亿《金沙塔院记》:“缙云西鄙之邑曰龙泉,实为欧冶子铸剑之地。”
 
      南宋处州龙泉人,兵部侍郎何谵于嘉定二年(1209)修撰《龙泉县志》,开龙泉地方志先河。他对欧冶子铸龙渊剑的史实有如下烤述:“近境有剑池湖,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 ,其一号龙渊,以此乡名。”
 
      元末明初的大学者、明代“开国文臣之道”宋濂《龙渊义塾碑》:“龙渊即龙泉,避唐讳,更以今名。相传其地乃欧冶子铸剑处,至今有水号剑溪焉。” 明代何镗采史记文,于万历七年(1579)编撰《括苍汇记》:龙泉“山南为秦溪,剑池湖在其阴,周围数十亩。湖水清冽,时有瑞莲挺出。旁有七星井,为欧冶子铸剑之所,今为官田,井尚在,夏日饮其水 ,寒侵齿骨 。”
 
      明代学者郭子章的《郡县.释名》:“龙泉古为栝苍黄鹤镇,其地有剑池湖,又号龙渊,唐避高祖讳,改龙泉。乾元二年,越洲刺史孤独峻奏以栝苍龙泉乡置县,就名龙泉,从乡名也。按剑池湖在县南五里,周回三十亩,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,剑成一号龙渊,就湖淬之,化龙而去。”
 
      清代地理总志《读史方与纪要》和《大清一统志》都记载:“剑池湖,在龙泉县南五里,周三十亩,传欧冶子铸剑于此,号为龙渊。唐讳渊改曰龙泉,宋宣和中改曰剑池湖,邑名本此。”
 
      因欧冶子在龙泉铸龙渊剑,于东晋太宁元年(323)置龙渊乡;唐武得三年(620)因避高祖李渊讳,改龙渊为龙泉乡;乾元二年(759)置龙泉县;北宋宣和三年(1121)诏天下县镇凡有“龙”字皆避,因改龙泉县为剑川县;南宋绍兴元年(1131)年复名龙泉县。自此以后,龙泉之名,相袭未变,故龙泉有因剑而名之说。
 
      龙泉自古出名剑,以为龙泉具备了最佳的铸剑条件。
 
      在古人眼里,铸一把好剑,是日月山川精华蕴育的结果。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 的《考工记》说:“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、工有巧,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。”龙泉在春秋时期为越国古瓯地,在瓯江上游。境内群山叠翠,溪流纵横;山溪中蕴藏着含铁量极高的铁砂,是铸剑的好材料,被称为“铁英”而茂盛的原始森林是铸剑所需的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优质燃料。那秦溪山下的北斗七井,水质特异,甘寒清冽,用来淬剑非常坚利。欧冶子在龙泉,因天之精神,地之气脉,得山川之灵秀,天地之精华,悉其技巧,终于铸成了独步天下的龙渊剑。
 
      千百年来,欧冶子铸剑之业在龙泉代代相袭,今天是国内最享盛誉的传统名优工艺品“龙泉宝剑”的生产地,有“中国龙泉宝剑之乡”的美称。 







 
  • 00条记录